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 , 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 , 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 ,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 掌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 。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 放录音 , 范读课文 , 以求准确认读 。 熟读课文 , 理解文意 。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几首诗(投影)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 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 , 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默读理解 。
提示:拔山 , 形容力大无比 , 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 盖世 , 气势高昂 , 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 “逝” , 奔驰 。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 , 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 , 并非他的过错 。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 最后 , 他走投无路 , 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学生默读理解 。
提示:这首诗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 , 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 , 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 , 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
同为交战双方 , 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
后人是怎样评价项羽的呢?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 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 , 令人敬仰 。 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 包羞忍耻是男儿 。
江东子弟多才俊 , 卷土重来未可知 。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 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 , 中原一败势难回 。
江东子弟今虽在 , 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 , 败势难回 。 根据“壮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
二、作者简介、作品简介(投影)
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 , 简介司马迁及《史记》 , 突出有关常识 。 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 , 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 , 后因替李陵辩解 , 得罪下狱 , 受腐刑 。 出狱后任中书令 , 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 后称《史记》 , 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 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 , 语言生动 , 形象鲜明 。 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    

推荐阅读